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料想不到,千年之后三峡坝区“高峡出平湖”,更想不到自己留在白鹤梁上的石刻真迹,还能供今人深水透视。白鹤梁古水文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主持者、上海交大船建学院葛修润院士昨天透露,作为世界上第一座文化遗址类水下博物馆,白鹤梁博物馆将于12月1日新装开放。游客可漫步40米深的三峡水库底部,隔着潜水艇般的舷窗,近睹这片“水下碑林”。
白鹤梁本是一处长约1600米、宽约25米的江中小岛,时有浮沉,成为长江水量丰枯的天然标尺。自唐代以来,每当白鹤梁露出江面,古人便在石梁上刻下石鱼图案,记录枯水之年的水位。1200多年来的72个极枯年份记载,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了历史数据。“石鱼兆丰年”之说也引来历代名士题写碑刻,迄今可考者达300余人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白鹤梁誉为“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水文站”,也号称“三峡一号文物”。
白鹤梁标高138米,而三峡坝前水位达175米,它本将永沉江底。现年76岁的岩土专家葛修润力排 “就地淤埋”或“异地复制”的方案,提出“无压容器”方案:将白鹤梁中部最精华的65米区段包入“透明容器”,容器内部充入滤清的江水,这样内外水压正好平衡相抵。水下保护体之上,还有重新布展的岸基陈列馆,并由斜插入江的两部电梯隧井及参观廊道相互连通,确保游客安全漫步江底、探访碑林。
葛修润透露,经过试运行,现在白鹤梁“容器”每7天进行一次水循环,并由蛙人入内进行清洁维护,同时加强了LED半导体灯光的水下照明。“白鹤梁新馆成了重庆六大景区之一,还有计划‘申遗’。”不过,葛修润建议限流参观,每次25至30人为宜。
